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发展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和日本分别研制成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这种蜗杆传动承载能力大,效率高,广泛用于各种机械的传动装置,例如,中心距为1200mm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用于轧钢机传动装置,已使用多年,效果很好。1972年提出蜗杆二次作用理论,对滚刀形面二次接触在蜗轮齿面上形成新接触区作了精辟的分析。我国学者对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啮合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做了以下工作:齿面接触线和各类界限的计算;接触线法向诱导法曲率和滑动角的计算;对蜗杆边齿**变尖和蜗杆和蜗轮的根切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参数的选择和微观啮合质量的评价起了很大作用。对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啮合理论和设计作了总结,包络减速机,对蜗杆修形进行了研究,作了大量计算。上述研究工作对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在我国专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起了很大作用。对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修形和宏观啮合质量进行系统研究,推荐了首先传动类型和修形参数的选择范围。
平面包络蜗轮蜗杆传动产生于1922年美国,DCSOW315环面包络减速机,主要用于精密分度,如天文望远镜、齿轮测量仪、圆刻线机等。由于制造工艺简单,容易获得高精度,其齿距误差可达到0.25”以内,只适用于大传动比的场合。1951年日本佐藤发明了斜齿平面蜗轮传动,由大传动比扩展到中、小传动比(1一10)。1969年日本石川昌一获得了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环面蜗杆传动的**,**介绍的内容是指这种蜗杆的标准传动。其蜗轮可以用展成法加工,生产效率提高了,承载能力、传动效率也有明显地增长。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由**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现郑州机械研究所)开展了平面包络蜗轮的研究工作。1964年与石景山钢铁公司机械厂(即首钢机械厂)合作研制成中心距为540 mm的平面蜗轮副,用于30 t转炉的倾转机构中;成功制造蜗轮直径2 160 mm的精密分度蜗轮副,用在天文远镜上,DCSOW280蜗轮包络减速机,其一齿运动误差小于l”。1971年首钢公司机械厂在制造斜齿平面蜗轮副的基础上,创造了我国**套平面包络环面蜗杆副,并用于生产。北京市和原冶金工业部于1977年命名这种蜗杆副为“首钢(SG)一7l型蜗杆副”。